中国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%

日期:2024-01-07 23:26:30 / 来源: bob体育平台

  受疫情影响,11月份工业生产有所回落,但从累计看,工业平稳增长态势未变。其中,1-11月,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电池、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.5%、44.1%、22.2%。

  12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11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2.2%(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)。前值为5%。

  从环比看,11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.31%。1—11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8%。

  41个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,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60.5%

  分三大门类看,11月份,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9%,制造业增长2.0%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.5%。

  分经济类型看,11月份,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2%;股份制企业增长4.0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3.7%;私营企业增长1.6%。

  分行业看,11月份,41个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。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.5%,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.2%,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.9%,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0.7%,纺织业下降4.7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.8%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.6%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.4%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.4%,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0.9%,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.3%,汽车制造业增长4.9%,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2.9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.4%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.1%,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.0%。

  分产品看,11月份,617种产品中有227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。钢材10919万吨,同比增长7.1%;水泥19172万吨,下降4.7%;十种有色金属588万吨,增长8.8%;乙烯251万吨,增长4.6%;汽车242.3万辆,下降9.9%,其中新能源汽车75.6万辆,增长60.5%;发电量6667亿千瓦时,增长0.1%;原油加工量5961万吨,增长0.3%。

  11月份,工业公司产品销售率为96.4%,同比下降0.7个百分点;工业公司实现出货值13069亿元,同比名义下降6.6%。

  11月份,受疫情短期冲击加大影响,工业生产有所回落,但从累计看,保持总体平稳。同时,工业结构升级态势未变,新动能继续成长,民生产品供应得到保障,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。

  一是工业生产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落,但累计增长总体稳定。受疫情反弹,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,11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2%,较10月份回落2.8个百分点。但从累计看,工业平稳增长态势未变。1—11月份,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8%,较1—10月份小幅回落0.2个百分点。从三大门类看,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6%,较1—10月份回落0.3个百分点;制造业增长3.3%,回落0.1个百分点;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.8%,回落0.7个百分点。

  二是新能源、新动能产品快速地增长,彰显工业经济韧性。11月份,新能源产品生产保持高速,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60.5%,充电桩、光伏电池、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9.0%、68.6%、50.7%;新材料产品生产高位加快,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、多晶硅、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0.3%、103.4%、77.4%,较10月份加快30.3、7.2、17.5个百分点;高技术产品较快增长,移动通信基站设备、民用飞机、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.2%、30.8%、24.3%。

  三是生活必需品生产保持增长,能源保供成效继续显现。各方面聚焦民生需求,加大有关产品生产,保障居民生活需要。11月份,涉及居民衣、食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保持增长。其中,化纤长丝机织物、蚕丝被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.0%、1.8%;方便面、乳制品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.9%、4.5%;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、豆制品制造、毛织造加工等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.1%、6.1%、1.8%,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转提供有力支撑。能源保供政策持续显效,为保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。11月份,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9%,较10月份加快1.9个百分点;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增长5.5%、7.2%,加快2.5、0.5个百分点。

  11月份疫情波及面广,工业生产有所回落,但工业平稳增长格局没改变。虽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落实落细,稳经济各项措施显效,工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。下阶段,面对复杂严峻国内外形势,要按照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最新部署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着力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,不断推动工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
Go To Top 回顶部